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作出“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当时的国际形势异常严峻,面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1964年毛主席审时度势的作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所谓的三线,一线为边疆和沿海,三线为乌鞘岭以东,京广线以西,雁门关以南,韶关以北的广大区域,具体包括滇、黔、川、陕、甘、宁、青以及豫西、湘西、鄂西、鄂北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由于我国当时的主要工业集中在一线地区,为此三线期间一大批战略工厂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到三线,在三线地区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大后方,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批工人、知识分子、转业军人浩浩荡荡的来到荒凉的西部深山,他们用青春奏响了三线建设的乐章。
荆门位于鄂中,其境内以山地为主,南部接江汉平原,北通河南,南达赣湘,东瞰安徽,西带川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成为三线时期湖北重要的建设区域之一。当时在荆门布局有五厂一所,所谓的五厂为:东光电器厂(875),生产军用通信器材;国营白云机器厂(3326),产品为雷达、指挥仪;国营襄沙化工厂(9615),生产;国营江北铸造厂(9603),产品为爆破器材;宏图飞机制造厂(322),产品为水上轰炸机;一所为飞行器研究所(605)。
1970年,三机部决定在湖北建立一个水上飞机制造厂和一个研究所(605所),经过多地选点勘测,最终将飞机场的厂址定在荆门地区烟墩公社(今漳河镇),取厂名国营宏图机械厂(后改名宏图飞机制造厂),军工代号322,之所以选择这里,根本原因是水上飞机的试飞需要合乎条件的水面,而1966年建成的漳河水库正好合乎条件。宏图飞机制造厂的建设得到当时国内几个老牌飞机制造厂的鼎力相助,当时的主要援建厂有:沈阳飞机制造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22厂)、成都飞机制造厂(132厂),这些厂派出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参与宏图飞机制造厂的建设和后来的研发生产。
1971年4月1日,宏图飞机制造厂破土动工,厂区最初主要在仙女山、漳河水库东岸建设,仙女山是机加区、水库旁边的是总装区,负责基本的建设的是湖北省第二建筑公司二处,当时有200多名建筑职工,而宏图飞机制造厂的工程规模非常大,加上建筑材料不足,导致工程进度缓慢。未解决工程进度,1974年3月,中央将第三工程局四公司二处的500多人调到宏图飞机制造厂接替湖北二建,同时协调各方力量,全面配合322的建设。
为了尽快实现飞机总装,宏图飞机制造厂一边建设、一边安装,基本在厂房屋顶封盖后就开始做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1976年6月,基本的建设工程兵302大队第五、第六、汽车中队从衡阳赶过来,接替第三工程局四公司二处。1976年4月3日,宏图飞机制造厂成功总装一架水轰-5并试飞成功,水轰-5是一种可执行战斗巡逻任务和反潜的军用水上飞机。
1979年1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国际格局发生了改变,我国也开始对国民经济做调整,宏图飞机制造厂项目也因此中途下马,此时仅完成原设计的25%。当时国家针对三线军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因此三线军工企业陆续转为民品的生产,凭借多年的军工生产优势,宏图飞机制造厂先后开发出能承受压力的容器、食品机械、三轮摩托车等产品,1980年实现产值近200万,1982年开始,主要生产LPG系列液化石油气罐车,1993年成功研制出道路救援清障车,2006年改制为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材制造有限公司,2007年宏图研发的低温液体运输半挂车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当年还被被评为省级高新企业称号。
宏图飞机制造厂的转型是成功的,多少三线军工企业倒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而宏图至今依然活跃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目前主要的产品有液化气体储运设备、天然气体储运设备、工业低温液体储运设备,同时在球罐工程、燃气工程等领域也拥有一席之地。老厂区内,当年的建筑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重建或者改建翻新,但322厂留给荆门人一个完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