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脑散热器行业研究,预计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9.34亿美元
电脑里面的中央处理器、显示卡等运行时会散发废热,散热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排走电脑持续散发的废热,以免电脑运行时温度过高而损坏里面的电子零件。电脑散热用的散热器通常使用风扇或水冷散热。另外,一些超频爱好者会用液态氮来帮助电脑排走大量的废热,令处理器能够以更高的频率运作。
电脑散热器产品有热管电脑散热器、水冷电脑散热器和基础电脑散热器。国内制造商较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大部分厂商主要是做贴牌生产业务,具备水冷和热管电脑散热器量产能力的自有品牌企业并不多。
个人电脑销量下降趋势结束,个人电脑平均售价呈上涨的趋势。根据“Statista”提供的数据,与电脑出货量止跌回升相对应的是,全球的电脑价格均价自 2015 年慢慢的出现了显著增长,上述增长根本原因为消费者对于电脑硬件要求的提升。与此同时,大部分的电脑主机厂商也开始推出针对电子竞技、图像处理和视频处理等需求的高端个人电脑,而该类电脑较高的硬件需求带来了相应更高的散热设备需求。
电脑行业虽然已确定进入成熟期,但其下游应用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国家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鼓励支持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支撑电脑行业的稳定,随着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为整合各体育项目,将电子竞技重新定义为第78号体育运动项目,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组建电竞国家队,电子竞技的受支持和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政策和媒体对电竞的偏见逐步消除,健康向上的电子竞技文化正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近年来,部分高校也将电子竞技纳入专业范畴,开设了电子竞技相关专业。电子竞技产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将带动电脑硬件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CPU功耗的一直上升,CPU发热量也在增加,如果电脑散热不良,温度过高很容易引起电脑死机或自动关机,所以电脑散热器厂商要一直研发设计出新的散热器产品,以匹配CPU的Tick-Tock周期,终端消费者也会在购买新款CPU时,配备新的散热器产品,保障新款CPU的性能能够充分发挥。
散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推动散热行业升级。2004年以前,铝挤型基础电脑散热产品一直是电脑散热行业的主流,甚至目前在主流散热器市场上仍然广受欢迎。然而,随着CPU发热量在不断攀升、超频技术兴起,铜铝结合散热器不足以满足CPU的散热需求,热管散热技术应运而生,热管在散热器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理念,从散热原理到散热器设计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2年全球电脑散热器市场规模大约为13.65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19.34亿美元,2023-2029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21%。未来几年,本行业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本文的2023-2029年的预测数据是基于过去几年的历史发展、行业专家观点、以及本文分析师观点,综合给出的预测。
2022年中国占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5.89%,美国为29.19%,预计未来六年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为8.79%,并在2029年规模达到381.70百万美元,同期美国市场CAGR预计大约为1.80%。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的重要市场地位将更加凸显,除中国外,日本、韩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将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未来六年,预计德国将继续维持其在欧洲的领头羊,2023-2029年CAGR将大约为2.93%。
生产层面,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脑散热器生产地区,占有大约49.86%的市场占有率,之后是北美,占有大约18.49%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全球市场,基本由欧美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厂商主导,全球电脑散热器头部厂商最重要的包含Corsair、Cooler Master、Noctua和ASUS ROG等,前三大厂商占有全球大约35.93%的市场份额。
2022年水冷散热器规模为656.39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48.08%,预计2029年将达到1282.87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增加到66.35%。
从产品市场应用情况去看,游戏电脑是主要应用,市场占有率接近49.96%。预计2029年将达到1163.38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增加到60.17%。
以上数据信息源自恒州博智调研机构出版的【2023-2029全球及中国电脑散热器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完整版报告
本报告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电脑散热器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预测。
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电脑散热器的产能、销量、收入和增长潜力,历史数据2018-2022年,预测数据2023-2029年。
本文同时着重分析电脑散热器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全球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和中国本土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厂商电脑散热器产能、销量、收入、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全球电脑散热器产地分布情况、中国电脑散热器进出口情况及行业并购情况等。
此外针对电脑散热器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销售模式、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坏因和进入壁垒也做了详细分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