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拉踩的意思,但刚被暑期档某些冠以“女性题材”的影视剧搞破防的本人,确实是被《不完美受害人》拯救了。《不完美受害人》,它是真的敢拍敢抨击,且刀刀捅到了最准确的靶子上,我愿称其为女性题材和女性创制作团队的双向奔赴与双向救赎。
故事讲述了一场多次反转、疑云重重的案,“性侵”、“职场性骚扰”,在近年来的影视剧作品中并不少见,但能剖开事件肌理,深入到每个人物的处境和心理进行探讨的,并不多。在《不完美受害人》中,这场案件所关联的人物:受害者赵寻、嫌疑人成功、嫌疑人律师林阚、刑警晏明等等人物轮番登场,他们的痛悔恐惧、嚣张得意、洞若观火,交织成一幕极具现实意味的都市黑色寓言,而且是真正具有社会警示和反思价值的寓言。
众多人物中,首先必须一提的就是刘奕君饰演的“成功”。过往我们看了太多猥琐暴力变态的性侵者影视形象,多到甚至会让不少女性留下刻板印象,似乎那些摧毁和践踏女性的“坏人”,都应该是这个样子,殊不知,往往让女性不知不觉陷入圈套的性侵者,才是最可怕的。
成功,人如其名的上市公司老板,睿智儒雅,风度翩翩,虽然已婚,但身边不乏女。他“尊重女性”,会在赵寻醉酒后,脱下西装为她盖好,多自诩绅士的行为!但赵寻正是被他与在场所有男性上位者灌醉的。
案发后,面对受害者父亲时,他都能条分缕析,从事情真相(他的角度),到“承担相应的责任”,步步安排,让作为受害者家属的对方都不知不觉跟着他的逻辑走,犯起了迷糊:“那人(成功)对我挺客气,我打他也没计较”。
成功甚至是发自内心不感觉自己犯了罪,认为这是一场他成熟魅力带来的两厢情愿。面对指控,他的反应是:“没有想到我这么体面的人,遇到这么不体面的事。”
他还会在面对受害人控诉时,一副宽容理解的嘴脸:“一个年轻女孩缺乏社会经验和承担接受的能力,突然一盆脏水泼过来,把责任推到我身上,都能够理解,多包容吧。”一看到这些台词,我就觉得这戏成了。
它精准刻画了一个极具欺骗性的坏人,他恶且不自知,丝毫意识不到(或假装意识不到)与受害者悬殊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经验差异、上下级关系所带来的心理压制。这种心理压制在这起案件中起到的作用,不说身在局中的受害者,连观剧的观众都不见得能立刻意识到。
因为其“恶”来自于长期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绝对掌控力,来自于某种极端膨胀的雄性自信,在这些掌控力和雄性自信作用下,他将惯性出轨美化为魅力使然,将职权性骚扰美化为调情追求,将“恶意”精心勾勒上一层“体面”“绅士”,甚至“深情”的画皮,欺骗的既是受害者,也是他自己。
其他几个女性角色也非常有意思,首先董洁扮演的李怡,是成功的众多“后宫”之一,作为成功事业上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好情人,她以女性之躯,坚定站在加害者一边,为其“平事儿”,甚至为他吃醋。她对受害人赵寻的指控下了判词:“妄图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结果失败被扒光了皮,就撒了个掩盖虚荣的谎言”,只差将“”“捞女”两个词贴在受害者脸上了。
可你说她真的对受害人的处境一无所知?怎会是。在饭局上,她亲眼看到受害人被一群男性灌酒,心知肚明这是个什么场面,却选择无视,而她应对在场男士的方式,更是老练,一个拥抱,一句撒娇,明显早已被这种场合历练出来,知道某些酒桌上的男性想要在女性这里看到怎样的姿态,听到怎样的取悦,并习以为常。非常期待后续这个人物的挖掘,她曾经是怎样的人?是怎样成为了成功的情人?她是“天生”的帮凶,还是在受伤麻木后,开始秉持某种“打不过就加入并从中获利”的理念?
陈数饰演成功的妻子辛路,仅以跟刘奕君对峙的一场戏就树立了反套路的“正房”形象。得知丈夫嫌疑闹得人尽皆知,姐一身黑衣淡淡回家,不是来向现任问罪,像是来给前夫奔丧。一场谈判戏,不洒狗血只谈利益,威胁得铿锵有力,而拥抱丈夫时手都不想碰对方的微妙身体语言,我愿称为“甄嬛对四郎那句‘你让我恶心’”的无声版表演。
周迅饰演的律师林阚,没有落入国产罪案剧常见的主人公总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的窠臼,她的专业技能毋庸置疑,隔岸观火也毋庸置疑,作为成功的代理律师,编剧没有给出一个上来就大义凛然、同情受害者的律师形象,林阚“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处理这起案件的每一步、每一句,合情合理,让人挑不出专业上的毛病,而对受害者,她很清楚自己的职业立场,克制礼貌、保持距离、不说废话不做无意义的安慰,却始终在调查真相,观察受害人。
这才像个专业律师,“你买的是我的专业服务,我不对你做道德评判”,除非“你真的犯罪了”。后续林阚的选择,想来也不会落在廉价的同情上,而是由真相来决定。最有意思的是周迅面对刘奕君的表演,往往一听到成功的风流自信言论,她面上淡淡,但肢体中极力克制的那股“烦死了,老娘专业技术人员不能翻你白眼”的劲儿,实在呼之欲出。
再聊聊受害者赵寻。该剧叫《不完美受害人》,那么,何为性侵案的“完美受害人”?我来画个像你们感受下:事前是洁白无辜的,事中是拼死反抗的,事后是追寻正义的。可哪怕这样的“完美受害人”,也要承受各种可怕的评价,羞辱有之,“怎么不别人偏你?”惋惜有之,“好好的女孩一辈子毁了”。而无论是羞辱还是惋惜,其立足点都是荒谬可笑的:它们将女性个体生命价值的存续,放在了一次被强迫的性行为上。
那么,赵寻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当然是“不完美受害人” :一在案发前成功对她表露出“追求”意图的全过程中,她未能及时表明态度;二是在案件发生时,她没有作出明显的反抗;三是她在事后警察询问中反复摇摆的态度。可以说,事前事中事后,作为受害者,她的表现,都让人“失望”。
可为什么她如此“摇摆不定”“反复犹豫”,甚至在一开始否认呢?一方面,是前述提到的权力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制,是对自身名誉、对外部评价、对未来发展的恐惧和考量;还有一方面,则是她可能是真的难以确定“我到底是不是被”。暴力胁迫的容易辨识,可心理施压、长期PUA带来的不敢反抗、不好意思反抗,却难以觉察,事后当事人倍感屈辱和恐惧的同时,可能还要反复重返痛苦记忆,以一再确认各种细节“我是否拒绝得不明显?”“我是否给了对方性暗示?”,从而造成更深的心理损伤。
而提到自身名誉,《不完美受害人》中有一场警官间的对话,对此有所探讨。“说是否更有利于名誉吗?”“未必。”是的,未必。前面说了,完美受害人尚且难免非议,何况“不完美”呢?在事件发生后,真相尚未明晰,同为女性的李怡提出“捞女”质疑,来自同事们的羞辱“颜值一般,她凭什么”“床上风骚入骨”,甚至来自身边支持者的质疑“又当又立”,全部向赵寻涌来。
总而言之,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性侵犯罪,他们关注的都是赵寻作为女性,有多少“性价值”,以及她以“性价值”换取到了什么“利益”。多可怕的描写,却又多真实。另外,这场缺乏暴力元素的,在办案上取证困难,赵寻要自证,难度极高,要面对的,是一轮又一轮的“战斗”,和一次又一次地撕裂心中的伤口。取证困难,“通奸”则能自欺,则能恢复某种“名誉”。
在我看来,赵寻的否认,也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在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对谈集《始于极限》中,二位曾谈到部分女性的“恐弱”心理:“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没办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心态就叫‘恐弱’,她们不能忍受女人摆出受害者的姿态,觉得‘我和她们不一样,我不是弱者’。”
在对受害者的种种污名化中,除了基于封建礼教的“贞洁”论,还需警惕基于某种精英主义的“弱者”论:“怎么这么蠢不知道报警?”“太傻了,这也能被骗”“找个脱身理由都不会吗?”相对贞洁论对受害者的身体价值否定,弱者论是对受害者智力、能力的否定。而这种否定,在一个慕强的世界里,可能同样是对受害者的极大羞辱。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羞辱,“恐弱”就发生了,比起“受害者”的标签,不如给自己贴上“心机女”的标签,至少还是某一种意义上的“强者”,哪怕这是极其虚弱和可笑的“强”。
当受害者挣扎在迷茫和痛苦中,此时,外界对成功的评价是怎样的?事发后,成功公司董事表示“像我们想犯这种错误,都不见得有机会”,还得是“成董有钱有颜有魅力”,看到众人在会议上对董事的“幽了一默”会心一笑,屏幕外的你此刻又是什么感受?
我们对人事物的价值判断,除了来自心底朴素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往往也来自阶层立场和利益分配。董事们、“李怡”们,与成功持有绝对的共同利益,因此站在他一边。林阚作为代理律师,与成功的利益绑定但不强关联,因此她看似拿钱办事,其实立场相对中立。除了代表法律的尊严和公正的刑警晏明,最有希望在这部剧中对成功进行反击的,是林阚。
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职业身份,也是因她的阶层身份,林阚代表的中产知识精英,相对弱势的受害人,她有更强的力量和资源,却没有与上位者同圈层的“内群体偏好”;相比强势的成功为代表的“上流人士”,她有更多的对弱势者的理解,甚至也曾遭遇上位者的压迫(第一集开场甲方对她的性骚扰可见一斑)。这一个角色,不仅以律师身份,承载了编剧和社会对于该职业的公义性期待,也以其阶层身份,承载了社会对于中产知识精英的某种价值期许。
“女性题材”,似乎是近几年影视圈的流量密码,可是女性题材,不该只有“大女主”“女强”“姐狗”的标签,“渣男去死”“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对立,而应该深入女性处境最模糊和晦涩的“难”。
比如事发前,酒局上的男人们评价赵寻,夸的不是工作上的能力,而是“你这个助理小姑娘,要颜有颜,要身材有身材,还能喝酒,真是福气啊”,这是什么好话吗?不是,他们已将赵寻视作成功的囊中之物。(如果不认同这个判断,可以想想,你见过几个男性当面被上位者说“帅气性感”且“上司有福气”?)
这份对赵寻的夸奖,恭维的是成功的魅力和权势,夸的是一个美丽的挂件,一个任其摆弄的性玩具,本质上跟夸他的豪车没有区别。可是这时的赵寻能怎么做?反驳吗?像爽文里写的一样掀桌子走人吗?会不会被人认为你大题小做?会不可能影响在聊的项目,领导的看法,未来的升职?在现实中,“赵寻”们大概率是尴尬一笑,勉强喝下杯中的白酒,“领导过奖了,了,您随意”。
在现实中,女性面临的难,有显而易见的难,也有水面之下的难。那些女性才能感同身受的,模糊的下作,晦涩的强迫,微妙的屈辱,无奈的自欺,就像剧中女性体检时,导演杨阳镜头特写的那个冰冷的鸭嘴钳扩阴器,你的许多痛,如鲠在喉,但羞于启齿,却终于被这个女编剧、女导演的团队,大胆地“掀桌子”说了出来。“girls help girls”,不是某些影视作品里浮夸虚假的闺蜜复仇,而是我懂得你最昭彰的创伤,更理解你最细小的隐痛。(平四眼)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