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智界S7发布会上,华为宣布在2024年底前向市场提供10万台以上全液冷超充设备,70万+公共充电枪,覆盖全国340座城市,并建设4500座以上高速超充站。这则仅占一页PPT篇幅的消息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
中国充电联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共有公共充电桩262.6万台,其中大部分为只具备慢充能力的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仅114万台;而在这之中,具备120kW以上快充能力的更是少数,大多数充电桩功率在60kW-120kW之间。
一年10万台全液冷超充,意味着华为将从充电设备市场的others一举跃升为占据直流充电桩约10%市场占有率的巨头。
横向对比的视觉效果更是劲爆,最早开始建超充桩的特斯拉和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蔚来,目前120kW以上快充桩的数量分别是5万+(全球)和9000+,这些都是华为一年后需要超越的目标。
要知道华为液冷超充桩今年10月才刚刚下线+,出货量也只有几千台。当时曾有机构对华为液冷超充进行过调研,内部给出的2024年出货预期是小几万台[1]。不过在发布会上,这一个数字已经跃升到10万台,数字的膨胀也预示着华为超充布局的野心。
但如此巨量的全液冷超充桩怎么铺,谁来铺,第三方运营商跟不跟,怎么分成,这样一些问题都有待解答。
和华为不造车的逻辑一样,华为在充电桩行业的定位也是“自己不建桩,帮助运营商造好桩”,说白了,就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乙方。
在充电桩中,充电模块的技术上的含金量以及毛利率是最高的,成本占比达到40%-50%,华为最早也是从这个细分市场切入,2016年、2019年以及2020年接连推出了三代充电快充模块HiCharger,目前在国内充电模块市场占据5%的市场占有率[3]。
提出“一年十万根液冷超充”的口号并不代表华为要从乙方变成甲方,从充电模块供应商变成充电站运营商,因为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从成本上看,一套600kW的全液冷超充设备(包括充电堆和液冷枪线],即便是考虑大范围铺开之后的规模效应,完全自建也需要投入上百亿元。
从时间上看,10万根桩想要一年建完,即使全年无休,每天也要建成300根桩,需要协调的土地、电力乃至人力资源,强如华为,恐怕也是独木难支。
从产业生态上来看,华为早在2020就和特来电这样的头部充电运营商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果再亲自下场“大干快上”,难免会陷入同时身兼“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质疑。
华为之后也表示,这10万根不会由华为一家来建设和运营,前期自建场站主要是为行业“打个样”,之后还是需要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特来电这些有实力、有资源的运营商来建设。
在超充尚未普及,充电场站商业模式仍不清晰的当下,卖桩显然是比自建场站更好的生意。
我们曾在《充电桩企业的破产和黎明,哪个先来?》中介绍过,自建充电场站属于租赁经济,重资产、重运营、回报周期极长。一座中等规模的充电场站启动资金高达百万;而且部分传统风冷充电桩寿命只有3-5年,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往往前期成本还没收回,充电桩就面临报废。
同时行业本身也没有太高的壁垒,影响盈利最大的因素往往在于选址。机场、火车站等城市交通枢纽占据最大的流量,充电桩利用率最高,对应成本回收周期最短;市区平均利用率不到10%,但也能勉强回本;高速充电桩除节假日外利用率低于1%,基本等于做慈善,因此也只有国企和极少车企有意愿投建[4]。
华为此时高调宣传液冷超充,一种原因是想进一步消除大众购买新能源车时的“补能焦虑”,给势头正盛的“智选车”业务再添一把火,另一方面则是想把液冷超充的方案向全行业输出,抓住这一波“基建红利”。
如上文所言,超充站的投入产出比极低,回报周期比较长,如果自建场站就会将充电桩业务变成华为的成本中心,这显然不符合去年任正非在内部强调的“生存基点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
但对外销售超充桩则不同,有机构测算,华为液冷超充桩的代工成本大约是0.5-0.6元/W,而对外销售的价格则在0.8元/W左右[2],毛利率接近40%。
挑战在于,华为如何让充电桩运营商买单?能轻松实现充电“一秒钟一公里的液冷超充的优缺点是什么?
顾名思义,全液冷超充是指在充电堆、线缆和充电枪中均采用液体冷却的充电设备,冷却原理类似空调,由动力泵推动冷却液,将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出,辅以散热器完成散热。
与之相对的是半液冷充电桩和传统的风冷充电桩,前者只在充电线缆和充电枪中使用液冷线路,充电堆依然采用风冷;后者则完全依赖风冷和自然冷却。
相对于其他路线,全液冷超充首先能解放充电的电流上限。根据焦耳定律Q=I²Rt,电流增大会导致产热量迅速增加,要使总体热量不变,就必须使内阻变小,而传统的做法是加粗线A的国标充电枪线缆已经足够粗壮,内部两条载流铜线mm²,而新国标将电流提升到了600A,继续加粗线缆显然已经不太现实。在北方冬天充过电的车主,一定懂得掰动又粗又硬的线缆是种怎样的酷刑。
通过液冷提升线体主动散热的能力,成为了另一种解法。据了解,500A液冷充电枪的载流线],虽然增加了两根液冷管道,但整体依然比传统线束更细、更轻,线束不再成为限制充电电流的瓶颈。
其次,液冷充电堆寿命更加长、噪声更小。传统依靠风冷的充电桩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因为要设计风道,箱体密封性不够,灰尘、盐雾、水汽的侵蚀会导致设备寿命衰减;二是风冷架构高转速的小风扇产生的噪音容易被附近居民投诉。
但液冷充电堆像动力电池包一样在内部设置了水冷板,使其无需与外部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采用全封闭设计,可靠性更高。具体来看,全液冷充电设备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基本超过10年,是传统充电设备的两倍以上,能匹配充电站8-10年的租期。
而液冷充电设备的散热一般会用低噪声的低转速大风扇,或干脆像空调内外机一样分离设计,与附近的水池、喷泉进行热交换,避免了被投诉带来的整改问题。
,一台120kW的风冷充电桩价格在3-5万元不等,而600kW的全液冷超充价格高达60万元,连一根3.5m长的液冷充电线缆的价格都高达五位数,要知道传统充电线缆的价格基本约等于大宗金属称重[1]。对中小运营商,尤其是个体户来说,投资全液冷超充桩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一次性采购成本,同时需要匹配更高的电力容量和更大的占地面积,投资效益不高。在超快充车型市占率极低的当下,120kW/180kW的风冷设备仍然是中小运营商们的主流选择。
但对大型运营商来说,尤其是像国网、南网以及三桶油这样的大型国企而言 ,建桩不仅是“政治任务”,也是在“高压快充”时代来临之前的提前抢位,短期来看,回报率肯定不如“加油站”这种成熟的业态,但长期回报其实不小。
今年10月,华为和长虹集团在绵阳合作推出了四川第一座全液冷超充站。据长虹集团测算,华为全液冷超充方案度电成本要低于传统方案,10年整站度电成本0.34元/kWh,分别较一体桩、风冷堆低35%、26%,投资回收期为6.7年,是加油站的两倍左右。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能否兑现“一年十万”的承诺,并不取决于华为能卖出多少车,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型运营商肯砸多少钱。
。有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华为进入这个赛道是在做颠覆性的工作,第一步是重塑充电架构,第二步是否可能将价格拉到和风冷差不多呢?”
除华为之外,在液冷超充上早有布局的充电桩企业们,也有望享受产业降本带来的红利,加速推出600kW以上的液冷产品。
除此之外,华为还计划推出更平价的超充产品,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向《远川汽车评论》透露:“华为480kW的风冷产品已经要量产了,在明年要铺开的10万根桩中,这类平价产品可能占据相当的比重。”
[3] 充电桩行业专题报告:电动化带动需求,设备及运营商有望受益,财信证券
[5] 充电桩「液冷超充」技术是怎样的“黑科技”?一文全get!充换电研究院